許多新手媽媽在生產後,會感到難以言喻的不安。
擔心自己是否能勝任母職、擔心身材走樣、擔心家庭經濟或職涯未來。
這些情緒若長期存在,就可能是 產後焦慮(Postpartum Anxiety)。
根據美國心理學會(APA, 2013)的資料,約有 10%–20% 的產婦會出現焦慮症狀。若未被理解與處理,可能影響母嬰關係與家庭氛圍。
產後焦慮症狀:心理與身體的表現
產後焦慮不只是「想太多」,它會影響心理、情緒與身體:
- 心理症狀:持續擔心寶寶安全、過度自責、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。
- 情緒反應:緊張、易怒、情緒起伏大。
- 身體表現:失眠、心悸、胃口改變(減退或過度飲食)。
- 思維困擾:腦中反覆浮現「如果寶寶出事怎麼辦?」即使沒有明確危險。
研究指出,產後焦慮與產後憂鬱常同時出現(Fairbrother et al., 2016),需要及早關注。
👉延伸閱讀:產後憂鬱症狀與與自我檢測指南
產後容貌焦慮:身體變化帶來的不安
「產後容貌焦慮」是許多媽媽常見的挑戰:
- 擔心身材無法回到懷孕前狀態
- 害怕伴侶對自己失去吸引力
- 對妊娠紋、掉髮或皮膚鬆弛感到自卑
心理學家 Perloff(2014)指出,社群媒體上「完美媽媽」的形象,會加劇女性的自我比較與不滿,進而放大容貌焦慮。
對未來的焦慮:家庭與職涯的不確定
產後焦慮不僅來自眼前的育兒挑戰,也與未來的不確定性有關:
- 經濟壓力:擔心家庭開銷增加
- 職涯困境:害怕工作中斷,或重返職場後不被接納
- 親密關係:擔心伴侶不再理解自己,導致情感疏遠
- 育兒責任:懷疑自己能否勝任母職
臨床心理學家 Spinelli(2009)指出,焦慮的核心往往是 「失控感」,當媽媽覺得未來無法被掌握,焦慮就更容易升高。
如何緩解產後焦慮?5 個有效方法
若你正面臨產後焦慮,以下方法可能有所幫助:
- 建立支持系統:與伴侶、家人或朋友分享心情,不要獨自承擔。
- 限制資訊暴露:避免過度接觸「完美媽媽」的社群帳號,減少比較。
- 規律作息:盡量安排睡眠與休息,幫助身心恢復。
- 尋求專業協助:若焦慮嚴重,及早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幫助。
- 自我照顧:給自己時間做喜歡的事,例如閱讀、運動、音樂或散步。
👉 立即媒合適合你的心理師
FAQ:產後焦慮常見問題
Q1:產後焦慮和產後憂鬱有什麼不同?
A1:產後憂鬱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與失去興趣;產後焦慮則以過度擔心與恐懼為特徵。兩者可能同時發生。
Q2:產後焦慮症狀通常會持續多久?
A2:大部分媽媽會在數週至數月內逐漸緩解,但若持續超過半年,建議尋求專業協助。
Q3:伴侶如何協助有產後焦慮的媽媽?
A3:主動傾聽、不批評、分擔家務,並鼓勵她接受專業協助。
Q4:運動能有效緩解產後焦慮嗎?
A4:可以。研究顯示規律運動能降低焦慮與壓力水平(Stremler et al., 2013)。
Q5:產後容貌焦慮算正常嗎?
A5:非常常見。接納身體的變化是重要過程,必要時可透過心理師協助重建自我認同。
參考文獻
-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. (2013).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(5th ed.).
- Fairbrother, N., Janssen, P., Antony, M. M., Tucker, E., & Young, A. H. (2016). Perinatal anxiety disorder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.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, 200, 148–155.
- Perloff, R. M. (2014). Social Media Effects on Young Women’s Body Image Concerns. Sex Roles, 71, 363–377.
- Spinelli, M. G. (2009). Maternal Infanticide Associated With Mental Illness: Prevention and the Promise of Saved Lives.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.
- Stremler, R., Hodnett, E., Lee, K., et al. (2013). Effects of exercise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anxiety. Journal of Midwifery & Women’s Health, 58(6), 637–645.